close

 



 




2012/01/13 【經濟日報╱Buffettism】

相信已有很多人認知到申購基金時要付出不少手續費,持有基金時還有一些固定支出要負擔。這些成本有的會出現在對帳單上,所以投資人一清二楚;有的則要投資人主動花心思去查才能找到,但至少也還是白紙黑字紀錄下來的費用。

然而,有很多基金投資者購買了基金,花了管理費、聘請基金經理人以及發行基金的投信公司研究團隊來選股,自己還會負起選擇買賣時機的工作。

也有很多人每天花心思在基金的績效數據,或是報酬與風險評比指標上面,研究那些基金表現比較好、風險比較小,然後試圖找出將來也可以為自己創造高報酬的優質基金。只是這些勤勞好學的投資人,很可能並沒有察覺,自己其實已經花了相當多的「時間成本」。

俗話說:「時間就是金錢。」在投資基金時,投資人在手續費或是管理費上面所付出的交易成本,若以100萬元資金,每年各1.5%來計算的話,也不過就是3萬元。但如果一位月薪相同於國人平均收入4.5萬元的投資人,換算成時薪約為250元,則每天只要研究投資半小時,一年下來,花掉的時間成本也已有4.5萬元,跟月薪一樣多。

很多人沒有察覺這種時間成本的支出,是因為並不覺得自己的時間是有「價值」的。但在投資上,這種時間的投資能否換來報酬,就是很重要的考量。

很多認真的投資人每天花了一個小時看財經節目、半個小時閱讀報章雜誌的財經新聞,卻沒有評估這些行為能帶來多少「額外」的報酬。這些努力到底有沒有換來更好的報酬?

100萬元的資金,如果有3萬元花在基金的交易和運作成本,而投資人又花上4.5萬元的時間成本,則投資人一開始績效就已輸給指數7.5%。如果投資人的資金只有4.5萬元,那時間成本的影響將更大,但投資人所花的時間,到底能帶來多少額外的報酬,卻沒有多少人衡量過。

換個角度想想,如果投資人把每天研究投資的時間成本花在自己的本業上,讓自己在職場上有更強的競爭力,獲取更高的薪資,這種「投資」的報酬不但比較踏實,成功的機率也比較高。

本業不是投資的人,每天花很多時間在相關的電視節目或新聞資訊上,反而很容易受到市場情緒與耳語的影響,變得過度恐慌或興奮,結果在高點忍不住買進,低點又受不了而賣出,結果還是賠了錢,不如別去理會市場還比較好。

我相當鼓勵投資人自己做功課,努力看懂了自己要投資的股票或基金再去買,千萬不要碰自己不懂的投資工具。但是做功課也不能走錯方向,如果走火入魔,每天只想到投資卻荒廢了家庭與本業,那是本末倒置了。

而時間真的不夠的投資人,可以考慮用以下三招:(1)資產配置和定期再平衡(2)定期定額(3)指數型基金。這樣所獲得的績效可能反而贏過許多「認真錯方向」的投資人呢!

(作者是學術研究人員,經營「USA STOCK」部落格,並為BBS站批踢踢的CFP版版主,以指數型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寫作主軸,熱愛研究台灣與美國的ETF與共同基金)

全文網址: udn基金 - 基金投資 - 投資秘訣 - 基金部落客/投資做功課 時間成本也要算 http://money.udn.com/fund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420&f_SUB_ID=3097&f_ART_ID=255607#ixzz1jJY8YvUS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643688 的頭像
    a643688

    a643688的部落格

    a643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