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自由時報 家庭親子  / 如是  2011.5.17

培養孩子的「體貼」,除了父母給予體貼的榜樣之外,也應教導以語言行動,將體貼對方的心意表達出來,讓對方知道。

數年前某個假日,我們全家出遊,直到中午過後才回家,4個人都餓得飢腸轆轆,我連外出套裝都來不及換下,便一頭栽進廚房張羅午餐。

突然,我發現,「咦!要用餐的明明有4人,為什麼只有我一人在忙?」
抬頭一看,其他3人各據一方打電玩、聽音樂、看報,頓時無名烈火熊熊燃起..
心裡頭有一個聲音吼著:「你們就等著我來服侍,不會幫幫忙嗎?」
就在當下即將出口之際閃來一念:「不行,盛怒時絕不能開口,等會兒吧!等會兒吧!」硬是克制了下來。

佳餚陸續上桌後,我緩緩說道:「孩子,媽媽沒換上工作服是吧?」
「是啊。」孩子看了我一眼回道。

「為什麼呢?」我拋一個問題給他們思索。
「因為媽媽怕我們太餓。」大兒子想了一下搶先說。

「對,媽媽怕你們太餓,那...,你們有沒有心疼媽媽太忙呢?」
這時兩個孩子才恍然大悟地說:「喔!我們知道了。」

看孩子了解我的用意後,我便更明白地說:「一個體貼的孩子,要學會觀察身旁的狀況,隨時關心、隨時幫助他人,譬如媽媽一個人正忙著,如果你們能自動來問需不需要幫忙,媽媽內心會很安慰、很感謝。愛媽媽,不只放在心裡,要說出來做出來,媽媽才能體會。」

果然,孩子學會了。
某次外子因故沒能在家與我們共餐,回來後,兩個孩子便體貼地說:「我們去幫爸爸買些餐點,爸爸想吃什麼?」
問完相偕而行。

不一會兒回來,我正在書房,「爸爸吃了嗎?」我問進書房的小兒子。
「還沒有,爸爸在廚房把餛飩麵倒進碗公裡。」

孩子總是孩子,雖然學會了做體貼之事,但做得並不完整,於是我對他們說:「麵買回來,要順手幫爸爸盛好,再端給爸爸享用,把體貼的事做完整,就更圓滿了。」

兩個孩子逐漸長大,也愈來愈能隨時表達對父母體貼的心意,讓我們非常欣慰。

體貼的孩子,不是與生俱來,是需要父母用心教導出來的,而且要用智慧配合天時地利不斷地引導喔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643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